推新神器《巫師牌》,吃墩經典今又來

原創 lichking

今天介紹的是款誕生於1984年的吃墩(Trick-taking)機制的卡牌遊戲——《巫師牌》(Wizard)。

吃墩(Trick-taking)這一源自橋牌術語的經典機制,為諸多桌遊所用,在BGG收錄的十幾萬桌遊中近兩千款融入了該機制,其中有排名的有四百左右。

其中既有橋牌、升級(拖拉機)、拱豬這種撲克遊戲,也有各種硬套皮強加背景的數字卡牌,更有吃墩和其他機制要素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玩出新高度的,不乏《星際探險隊》(The Crew)這樣的叫座新寵。

所謂一“墩”(Trick),即某一輪所有玩家依次打出的牌。以某種方式結算出該輪勝者,其獲得該“墩”,便是“吃墩”(Trick-taking)。通常遵循一些規則:以某種方式決定某花色牌為“王牌”,強於其他花色;出牌必須跟首位玩家所出牌的花色,除非真沒有;對於同樣的牌,先出的更強,等等。

相較於《橋牌》這種強調記憶配合、門檻偏高的,《巫師牌》規則簡單,循序漸進,容易上手,非常耐玩,其獨特之處在於並非無腦吃墩,而是要預測吃墩數,預測對了有分拿,錯了會被倒扣分,差的越多則扣的越多。

《巫師牌》共有60張牌:四種花色牌各1~13號,外加4張最強的巫師,4張最弱的小醜。用一副撲克再配三副撲克里的大小王就能代替。從這個意義上講,比那些整出五六種花色加一大堆功能牌的吃墩遊戲要地道的多。60是3/4/5/6的公倍數,因而本作完美支持3~6人。

遊戲進行若干輪,玩家按順時針方向輪流擔任發牌者,每輪給每名玩家發等同於當前輪數的手牌。第一輪1張,第二輪2張,第三輪3張……直到最後一輪全發完。

發牌完畢後,翻開牌庫頂第一張牌,該牌花色則是本輪的“王牌”,強於其他花色。若翻出巫師,由發牌者選擇一種花色作為“王牌”;若翻出小醜,或最後一輪牌庫光了,則本輪沒有王牌。

所有玩家根據手牌預估自己本輪的吃墩數,記錄在紙上,或用其他指示物標記。另有變體的預估規則,諸如所有玩家預估吃墩數之和不得等於手牌數、打光手牌前不公開預估吃墩數等。

每輪從發牌者左邊玩家開始第一回合並打出第一張牌,其他玩家依序輪流打出1張,遵循以下出牌規則:
若首位玩家出牌是四種花色之一,其他玩家必須跟該花色,除非確實沒有,才能出其他花色,出巫師或小丑則無需考慮強制跟花限制;

若首位玩家出牌是巫師,接下來的玩家可以出任意牌。

若首位玩家出牌是小丑,接下來的玩家可出任意牌,直到出現花色牌或巫師。
吃墩玩家將在下回合首先出牌。吃墩規則:
首先打出巫師的吃墩;

若無巫師,打出最大數字王牌的吃墩;

若無巫師且無王牌,打出與第一張牌同花色數字最大的吃墩;

特殊情況,3或4人遊戲時打出的全是小丑,首先打出小丑的吃墩。
一輪結束後進行計分:預估正確的玩家得20分,每吃一墩再加10分;預估錯誤的玩家,預估數和吃墩數每相差一墩便倒扣10分。

若干輪後,所有牌出光,遊戲結束,分數最高者獲勝。

Wizard這種初看平平無奇的數字卡牌,全球賣了幾百萬套,各種版本各種換皮,歲數眼瞅快40了卻歷久彌新,熱度不減。

入坑較早的玩家,也許對十年前它在各桌遊吧火爆場面還有印象。中文版數次重印再版,之前新天鵝堡的譯為《神機妙算》,市面上幾乎絕跡,而這次栢龍玩具帶來了全新版《巫師牌》。

《巫師牌》本質上是個撲克遊戲,盡管套背景有美工,其成功自然不是因為故事背景多麽酷炫,插畫美工多麽華麗,況且根本也不炫不麗圖片,所謂“和氏之璧,不飾以五采;隋侯之珠,不飾以銀黃。其質至美,物不足以飾之。”——你打個撲克要毛線代入感?!外在的東西似乎只提高了遊戲售價,其魅力還在遊戲本身。

推新效果確實不錯,但你常常不得不面臨這種尷尬:新人們可能對小巧便攜的《巫師牌》欲罷不能欲火焚身欲壑難填,而對你想推薦的德式美式熟視無睹置若罔聞束之高閣。從這個意義上講,這點私心讓我不太願意推薦這款遊戲。
《巫師牌》由栢龍玩具中化出版,請支持正版遊戲!

分享本頁至:

Be the first to comment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


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