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誰在敲打我窗,是誰在撩動琴弦,是誰把我東西偷走了?!
原創 lichking
我們雖然沒有鷹的眼睛、狼的耳朵、豬的鼻子,但我們的感覺機制能接收更廣泛複雜的感覺輸入,而我們大腦對感覺資訊的分析加工則帶來了對外部世界的完整經驗,這使我們趨利避害生存至今,也給我們帶來各種美好的體驗,甚至讓人耽於聲色沉迷享樂。
聽覺作為人類“五感”之一,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儘管我們感知體驗外部世界似乎更多依靠視覺,但不可或缺的聽覺往往和視覺相輔相成相得益彰:我們經常看見之前就先聽到,尤其是這個刺激來自視線之外,是靠耳朵將眼睛引向了正確的方向。
和其他動物相比,人類所能聽到聲音的頻率範圍雖然並不廣,但擁有能對複雜聲音成分回應的大腦皮層區域,分辨不同聲音的能力十分之高。
我們依據不同的音高、響度和音色來區分聲音,但這些詞來源於我們的主觀感受,是心理概念。聲波是種機械波,兩個物理參數頻率和振幅,頻率決定音高,振幅決定響度。而對於同樣的音高,我們能區分出嗩呐和薩克斯聲音,是因為音色的不同。
現實中絕大部分聲音,並不是只有一個頻率和振幅的純音,而是複雜聲波。在樂音的聲波組成成分中,我們聽到最低頻率被稱作基音,頻率為基音整數倍的叫泛音(和絃),我們感受到的是基音和泛音的綜合效果。而沒有清晰基音泛音組合結構的聲音,稱之為噪音。
人類大腦聽覺皮層存在大片對泛音反應顯著高於噪音的區域,而猴子的聽覺皮層卻沒有這樣的區域。人類感知泛音能力和很可能和交流有關,來源於進化中處理音樂和語言的壓力。我們能區分不同音色,還擁有將同時發生的各種聲音區別分開來能力,以及在嘈雜環境中能夠順利聽到所關注的聲音。
設想一個無法使用視覺的場景,比如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,我們靠強大聽覺接受分析處理了這些資訊:
廚房水管擰不緊了滴滴答答一直漏水,
樓上小屁孩在拍球這麼晚還不睡,
外面風真大,
誰的電動車報警器響個不停,
咦?好像有人在擺弄我書桌上東西,橡皮和萬字夾,還有米寶和骰子,發生什麼事了?
我“啪”就沖過去了——很快啊!
哦,小偷居然是個小精靈!
精靈說:嘿嘿嘿!你居然看到我了!知道我把什麼東西藏到寶盒裡了嗎?如果你猜對了,我就把東西還給你。
《精靈的惡作劇》(Fairy Prank)是款機制獨特、玩法簡單的家庭遊戲,考驗的是聽聲辨物的技術。
遊戲的核心配件是一個做工精緻、帶磁鐵抽拉蓋兒結構的寶物盒,外加若干容易被嬰幼兒吞食的小物件諸如小木棍、骰子、彈珠、繩索、橡皮擦、彈簧、曲別針……以及對應的物件token、一疊計分紙作輔助。
遊戲會進行若干輪,每輪分挑選、藏物、猜測三個階段:
挑選階段,玩家輪流選擇1件物件放進寶物盒,將對應的指示物放在一旁,若盒子中至少有3件物件,輪到的玩家可以選擇擔任精靈,挑選階段結束;若無物可選,也必須擔任精靈。
藏物階段,精靈在其他玩家閉上眼的情況下從盒中拿走藏起至少一物件(也不能全拿走),合上蓋子。
猜測階段,其他玩家輪流拿起寶物盒晃動並聆聽聲響,猜測1件盒中的物件,精靈會告知正確與否。若猜對,該玩家獲1分,若猜錯,精靈獲1分。當所有被藏起的物件被猜測或所有盒子裡的物件被猜測,猜測階段結束。
若干輪之後,若某玩家在同個物件上有3分或在6個物件上至少有1分,其立即勝出!
雖說本作核心要素是聽聲辨物,但這個難題並非填空,而是選擇。除聽覺外,還有其他感覺,比如通過視覺觀看場上局勢,縮小猜測範圍;通過觸覺感知不同的晃動方式的碰撞形變離心力;通過量子糾纏強大的直覺亂猜,亦或是燃燒小宇宙領悟第七感……其中奧妙,體驗過後方才知道。
要說訣竅呢,一是專注,一是熟悉。雞尾酒會效應(cocktail party effect)展示了我們驚異的聽覺能力,讓我們能在嘈雜的環境中傾聽交流,我們主動的選擇性注意讓我們聽到那些感興趣想聽到的聲音,而忽略背景中其他的聲音。當然,前提是你對這種聲音熟悉敏感,你得聽到過、記住了、辨認出這種聲音。
從嘩啦啦咣當當物件碰撞聲中辨認出那捆繩索,這是先祖歷經千百萬年殘酷生存鬥爭演化賦予你的特殊能力,不妨通過這款遊戲再磨煉一下,防止退化。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