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创 lichking
今天介绍的是款诞生于1984年的吃墩(Trick-taking)机制的卡牌游戏——《巫师牌》(Wizard)。
吃墩(Trick-taking)这一源自桥牌术语的经典机制,为诸多桌游所用,在BGG收录的十几万桌游中近两千款融入了该机制,其中有排名的有四百左右。
其中既有桥牌、升级(拖拉机)、拱猪这种扑克游戏,也有各种硬套皮强加背景的数字卡牌,更有吃墩和其他机制要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玩出新高度的,不乏《星际探险队》(The Crew)这样的叫座新宠。
所谓一“墩”(Trick),即某一轮所有玩家依次打出的牌。以某种方式结算出该轮胜者,其获得该“墩”,便是“吃墩”(Trick-taking)。通常遵循一些规则:以某种方式决定某花色牌为“王牌”,强于其他花色;出牌必须跟首位玩家所出牌的花色,除非真没有;对于同样的牌,先出的更强,等等。
相较于《桥牌》这种强调记忆配合、门槛偏高的,《巫师牌》规则简单,循序渐进,容易上手,非常耐玩,其独特之处在于并非无脑吃墩,而是要预测吃墩数,预测对了有分拿,错了会被倒扣分,差的越多则扣的越多。
《巫师牌》共有60张牌:四种花色牌各1~13号,外加4张最强的巫师,4张最弱的小丑。用一副扑克再配三副扑克里的大小王就能代替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比那些整出五六种花色加一大堆功能牌的吃墩游戏要地道的多。60是3/4/5/6的公倍数,因而本作完美支持3~6人。
游戏进行若干轮,玩家按顺时针方向轮流担任发牌者,每轮给每名玩家发等同于当前轮数的手牌。第一轮1张,第二轮2张,第三轮3张……直到最后一轮全发完。
发牌完毕后,翻开牌库顶第一张牌,该牌花色则是本轮的“王牌”,强于其他花色。若翻出巫师,由发牌者选择一种花色作为“王牌”;若翻出小丑,或最后一轮牌库光了,则本轮没有王牌。
所有玩家根据手牌预估自己本轮的吃墩数,记录在纸上,或用其他指示物标记。另有变体的预估规则,诸如所有玩家预估吃墩数之和不得等于手牌数、打光手牌前不公开预估吃墩数等。
每轮从发牌者左边玩家开始第一回合并打出第一张牌,其他玩家依序轮流打出1张,遵循以下出牌规则:
若首位玩家出牌是四种花色之一,其他玩家必须跟该花色,除非确实没有,才能出其他花色,出巫师或小丑则无需考虑强制跟花限制;
若首位玩家出牌是巫师,接下来的玩家可以出任意牌。
若首位玩家出牌是小丑,接下来的玩家可出任意牌,直到出现花色牌或巫师。
吃墩玩家将在下回合首先出牌。吃墩规则:
首先打出巫师的吃墩;
若无巫师,打出最大数字王牌的吃墩;
若无巫师且无王牌,打出与第一张牌同花色数字最大的吃墩;
特殊情况,3或4人游戏时打出的全是小丑,首先打出小丑的吃墩。
一轮结束后进行计分:预估正确的玩家得20分,每吃一墩再加10分;预估错误的玩家,预估数和吃墩数每相差一墩便倒扣10分。
若干轮后,所有牌出光,游戏结束,分数最高者获胜。
Wizard这种初看平平无奇的数字卡牌,全球卖了几百万套,各种版本各种换皮,岁数眼瞅快40了却历久弥新,热度不减。
入坑较早的玩家,也许对十年前它在各桌游吧火爆场面还有印象。中文版数次重印再版,之前新天鹅堡的译为《神机妙算》,市面上几乎绝迹,而这次栢龙玩具带来了全新版《巫师牌》。
《巫师牌》本质上是个扑克游戏,尽管套背景有美工,其成功自然不是因为故事背景多么酷炫,插画美工多么华丽,况且根本也不炫不丽图片,所谓“和氏之璧,不饰以五采;隋侯之珠,不饰以银黄。其质至美,物不足以饰之。”——你打个扑克要毛线代入感?!外在的东西似乎只提高了游戏售价,其魅力还在游戏本身。
推新效果确实不错,但你常常不得不面临这种尴尬:新人们可能对小巧便携的《巫师牌》欲罢不能欲火焚身欲壑难填,而对你想推荐的德式美式熟视无睹置若罔闻束之高阁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这点私心让我不太愿意推荐这款游戏。
《巫师牌》由栢龙玩具中化出版,请支持正版游戏!
Leave a Reply